从“扬州工”精神传承、“扬家匠”品牌成长到“扬家将”战略引领——
法治护航产改 让高技能人才“进阶成长”
2025-08-21 08:52:05
本报通讯员 高云 胡俭
2025年7月15日“世界青年技能日”,《扬州市高技能人才发展促进条例》正式实施。作为全国设区市首部聚焦高技能人才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从制度层面,该条例打破学历歧视壁垒,以校企共建产教联合体等条款,精准衔接职业教育与扬州“613”产业体系关键领域需求。这一立法实践深度融合了扬州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核心诉求:以立法固化产改经验、以政府目标压实责任、以产教融合激活创新,破解高技能人才“引育用留”等系统性难题,不仅为“产业科创名城”注入动能,更为地方深化产改与人才培育协同发展提供了“扬州方案”。
内化于心:
文化品牌建设传承“扬州工”
7月17日下午,扬州市新型食品产业链工匠学院(筹)咖啡师技能人才孵化基地应运而生。一杯咖啡,喝出的不仅是醇厚香气,更是技能人才在产教融合土壤中生长的蓬勃生机。
广陵区咖啡行业工会联合会首批吸纳了34家会员企业,涵盖咖啡豆生产、国际连锁、本土精品店等全链条,以“教学—实践—就业”链条,促进“人才+产业+IP”的深度融合,推动咖啡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咖啡师技能人才孵化基地首批设置3所基地,整合企业生产资源与高校教育资源,将咖啡豆烘焙技术、生产标准直接融入教学,使学员同步掌握行业前沿技能。
“让工匠学院成为人才孵化器。”扬州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蒋元峰肯定咖啡师技能人才孵化基地从行业自治到生态构建的探索,希望基地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推动新型食品产业链升级为核心目标,整合高校资源,紧扣市场需求,构建“产教融合 校企协同”的创新发展模式。
这一杯咖啡的余韵里,蕴藏着对“工匠精神”的认同,延续着实践培育工匠的城市文化基因,彰显“传统匠心+现代技能”的产改特色,正在转化为产业工人的内生动力。
作为拥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扬州,千年古城的文化基因里,既有“天下玉扬州工”的玉雕巧夺天工,也有雕版印刷的精工、“扬州三把刀”的巧艺——崇尚匠心、培育人才的理念,早已融入城市肌理。“扬州工”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如今正成为扬州深化产改、锻造“扬家匠”的历史根基。
从2014年扬州推动历史经典技艺与现代工匠培养深度融合,到2019年“扬家匠”品牌获人社部认可并在全国推广;从“扬州三把刀”培育模式成为行业标杆,到2021年“扬家匠”确立为全市人才工作主品牌之一;从2023年“扬州工匠日”的确立,到市总工会启动13家特色工匠学院建设;从2024年500万元工匠学院专项资金落地,到紧扣“613”产业体系、70多场技能竞赛推动千名工人技能升级;从2025年产业工人培养列入政府目标,再到《扬州市高技能人才发展促进条例》落地实施,让“传统绝活”对接现代产业需求,实现技能人才培育从分散探索到系统规划的跨越。
这一系列举措的跃升,正体现了匠心传承从“精神认同”到“实践创新”的能力跨越,让“扬州工”精神从技艺符号升华为城市品牌。
让匠心成为产业工人的精神基因,以工匠学院体系化串联资源,以制度设计机制化重构人才与产业关系,以法律条款法治化将人才诉求固化,将古城千年匠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形成精神引领、实践创新、制度保障的闭环,彰显扬州培育产业人才的深层逻辑。
外化于行:
产改平台赋能培育“扬家匠”
7月11日,扬州创新中心A座报告厅,市总工会“听劳模心声 做时代工匠”——“中国工人大思政课·劳模工匠进企业”省级示范性宣讲(广陵专场)活动现场,近200名广陵职工近距离聆听劳模工匠故事,从三对师徒相授共进的故事中汲取精神养分,激励自我成长。
何为“匠”?大国工匠是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何以成“匠”?就是在专业领域中对自己“斤斤计较”,在技术磨炼中对自己“精益求精”。玉雕大师何兵与爱徒刘丹丹对话,匠心传承就是在一刀一刻之间对技艺“斤斤计较”的坚守;测绘师徒陈桂兵、夏涣涣探讨,代际接力就是数绘山河时对精度“秋毫必究”的执着。
这不仅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更是一场精神共振的思想盛宴。这支“扬家匠天团”将带着对匠心的深刻诠释,把精神认同化作产业工人精进技艺的内生动力,让千年古城的工匠基因在产改实践中持续涌动。
6月27日至29日,中国石化仪征化纤公司全国纺织大工匠、首席技师滕官洋受邀赴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参加由全国化学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在蒲城清洁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举办的技能领军人才研修班。滕官洋介绍了仪征化纤在技能人才的培养、发掘、使用以及师徒传承等体系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这不仅是仪征化纤在技能人才培养领域成果的显现,更标志着仪征化纤成熟的人才培养经验已走出企业,开始为更广泛的行业和地区提供可借鉴的宝贵范本。
让“劳模工匠智慧”与“企业实际需求”双向奔赴!在今年5月的扬州产改推进会暨“劳模工匠助企行”成果展示会上,集中展示了技师学院“双导师制”培养预备技师、劳模创新工作室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四链衔接”、各地完善“企业点单、工会派单、劳模接单”的服务机制……让匠心从精神认同转化为解决生产难题的实招,从技能渴望沉淀为操作台上的精准刻度。正是产业工人的这些实践与成长,为深化产改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深耕工匠文化培育,扬州构建起“展示—传承—实践”的立体化培育体系。
近年来,市总工会打造的劳模工匠馆,集中展陈400多位工匠的奋斗故事,年均接待职工群众近10万人次,成为产业工人“沉浸式”感悟匠心的精神殿堂;13家工匠学院以“校企协同”搭建技能跃升阶梯,在实训中解读从“工”到“匠”的进阶密码;职工驿站以暖心服务凝聚奋进动能,“劳模公交号”以流动车厢讲述奋斗故事,让匠心文化融入市井日常。“劳模工匠进校园、思政教师进企业”的双向互动持续深化,企业车间里的“劳模故事分享会”鲜活生动,线上“工匠讲堂”辐射广泛,线下“劳模创新工作室”示范引领,共同织就工匠文化培育的经纬网络。
“条例”第21条强调,宣传高技能人才工作,展示高技能人才在支撑“三个名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彰显“扬家匠”品牌。要求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在普通中小学实施职业启蒙教育,设立高技能人才兼职辅导员,引导工匠精神进校园,培养中小学生掌握技能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能力。
扬州市总工会着力推动的“劳模工匠进校园 思政老师进企业”的“双进”活动,突出政治建设,强化职工思想政治引领;突出示范带动,推动“双进”活动走深走实;突出提升质效,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突出守正创新,提升“双进”活动品牌效应。“双进”活动,赢得了党委、政府、宣传部门、教育部门、学校社会的支持,各地通过阵地联建、活动联办、工作联营的“大合唱”,引导培育更多“扬家匠”,助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向纵深发展。
固化于制:
创新法治护航锻造“扬家将”
在扬州劳模工匠馆,有一幅《劳动最光荣》乱针绣作品,堪称“镇馆之宝”。画面是供电系统的全国劳动模范周维忠与农民站在秧田里手捧秧苗、开心劳作的场景,绣出这幅作品的扬州工艺美术大师莫元花,相继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这位带动宝应鲁垛3000多名留守妇女把乱针绣打造成富民新产业的“绣花匠”,如今成了扬州职业技术大学的专职教师。
让特殊人才成为高校在编教师,既是技能“破圈”、人才“破格”,也是教育“破题”。条例第10条强调“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注重产教融合,实行校企合作”,明确“校企共建企业学院、产业学院、工匠学院或其他形式产教联合体”,精准打通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衔接通道。
针对“扬州三把刀”、扬州刺绣等非遗技艺,条例特别设立“名师工作室、大师传习所”支持条款,并明确“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项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专门支持”;将技工院校高级工班毕业生参照大专生享受引才补贴,从根本上破解学历歧视难题;建立高技能领军人才“揭榜领题”制度,推动技师深度参与企业重大技术攻关;动态发布薪酬价位信息,为高技能人才价值“明码标价”……这些紧贴扬州实际的制度设计,如同为“扬家匠”量身定制的成长阶梯,将会引领更多“扬家匠”锻造成为领军型人才,实现由“匠”到“将”的跃升。
从“匠”到“将”的跃升,绝非简单的称谓变换,而是从技艺深耕者到行业质变的引领者,是“扬州工”精神在新时代的进阶与升华。
从个体对技艺的坚守,升级为带领团队突破创新、引领产业向高端迈进的担当。条例相关条款侧重破“身份之壁”,确立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双通道”;立“价值标杆”:明确高级工、技师可享受与大专、本科生同等待遇;筑“成长摇篮”:将“工匠学院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写入法条。“这不仅是填补立法空白,更是以法治确定性回应产业变革的紧迫性。”扬州市总工会负责人在立法研讨会上的发言,道出条例的核心价值——将改革实践淬炼为制度结晶。
从“匠”到“将”的蜕变,不仅是理论层面的精神升华,更在扬州这片土地上有生动的实践注脚。条例中对高技能人才在评选推荐、职工代表大会中权益的保障,正是为这种蜕变搭建的制度桥梁,而江苏华富储能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周寿斌,便是其中的鲜活例证。
条例第20条强调“加大高技能人才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工匠等相关评选中的选拔、推荐力度”“提高高技能人才在职工代表大会代表中的比例”。6月25日这一天,江苏华富储能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周寿斌被授予“江苏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同时荣登2025年首次“中国好人榜”。25年来,周寿斌带领团队研制出的“高原专用电池”填补国内技术空白,通过“周寿斌劳模工作室”义务帮助10多家中小型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这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储能专家”,此前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荣获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江苏省文明职工等称号。周寿斌作为扬州市人大代表,也是一位“建议大王”。
从车间里的技术攻坚,到产业链上的协同赋能,再到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周寿斌的经历恰是“扬家匠”向“扬家将”跃升的生动诠释,印证了“匠”之技艺与“将”之担当的深度融合。
在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扬州市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扬州范式”:以立法保障为根基,将人才诉求固化为法律条款;以工匠学院为枢纽,整合政府、企业、院校资源;以机制创新为引擎,实施“团室共建”“双师流动”等制度设计;以品牌凝聚为升华,推动“扬家匠”从技术符号升华为城市品牌,更为地方产改与人才培育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