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我省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会实践

这座“桥”,通到了劳动者心坎上

2025-10-21 08:41:54   

本报记者 谢丹娜

“拨打了12351热线,短短月余时间,我们500余人被拖欠的2006万元工资,就全部拿到手了。这让我深深感受到工会作为劳动者维权的坚强后盾力量!”甘肃籍农民工包某回忆起今年春节前的经历,依然激动。在省、连云港市区及街道四级工会的联动帮助下,他和工友们踏踏实实地回家过了一个“安薪年”。

包某的故事,是江苏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会实践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江苏工会深入开展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探索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新模式,紧跟形势要求强化工会法律维权服务体系,努力将劳动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源头,为劳动者筑起一道坚实可靠的权益保障“连心桥”。

精准监督,筑起权益“防护栏”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前夕,江苏省医疗保障局、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国家税务总局江苏省税务局下发通知,调整生育保险生育津贴发放方式,自11月1日起,可以一次性直接发放给个人。假期一结束,淮安市总工会立即发出劳动法律监督提示函,提醒全市各用人单位,守护好女职工合法权益。

江苏工会以劳动法律监督“一函两书”为重要抓手,依托劳动用工监督评估和“法治体检”等载体,构建制度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强化协同联动。特别是面对劳动关系领域新问题、新挑战,各地工会坚持问题导向,在监督内容、监督对象、监督方式、线索溯源等关键环节靶向发力,构建起“重点突出、对象精准、渠道多元”的监督链条,推动监督工作由普遍化向精准化提升。

镇江市总工会在推行“一函两书”工作中发现,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案件相对较多,于是联合法院、检察院、人社局下发《工会监督预核查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工作指引(试行)》。预核查机制实施以后,工会监督与法院审判、检察监督、劳动监察、劳动仲裁实现有效衔接,企业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案件下降30%,劳动纠纷调解效率提升40%。一年来,该市共发出工会监督预核查告知书578份、“一函两书”119份,调处争议案件107件,为110名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181.9万元。

江阴市华士镇总工会重点聚焦小微、劳动争议多发、劳动密集型、新就业形态等企业,组织劳动法律监督志愿者,每年走访50多家企业,对企业劳动用工全周期开展“法治体检”,针对劳动合同、加班工资、社保缴纳等方面存在的漏洞短板、问题隐患等,开具“一函两书”,督促企业整改落实,从源头阻断劳动争议滋生。

多元调处,打通解纷“快车道”

今年7月,省总工会公布了首批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现场教学点名单,常熟市职工权益与劳动纠纷联合调处工作站上榜。该工作站由常熟市总工会牵头,整合工会、人社、司法、法院四方资源,自2024年6月成立以来,成功调处各类劳动争议纠纷241件,其中新就业形态纠纷8件。亮眼成绩的背后,是“一网互联、四方联动”快速处理机制的有力支撑——组建专职调解员队伍,工会调解室、劳动仲裁庭与法院巡回点深度融合,形成纠纷解决“快车道”。

而全国第一家“五位一体”劳动争议调处平台——南京市江宁区劳动人事争议联合调处中心,今年全新升级,正式启用新接待大厅,优化功能布局,扩大服务容纳量。在这里,工会、人社、司法、法院、检察院五家合署办公,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案件裁审等,实现“一窗式”受理、“一站式”调处。近3年来,该站点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000余件,为劳动者追讨工资、经济补偿等4000余万元。

我省各级工会探索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新模式,打好“工会+”组合拳,快速化解劳动矛盾纠纷,及时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省总工会联合省法院、省检察院、司法厅、人社厅制定《关于加强劳动者合法权益协作保障的意见》,带动各级工会在劳动争议监测预警、隐患排查、协商和解、诉调衔接、法律援助、信息共享、评估激励等多方面,加强与同级党政部门的协作机制。

2024年7月,徐州市总工会在工人文化宫设立劳动人事争议联调中心,法院、仲裁院、司法行政等入驻办公,创设“工会牵头+联动化解”一窗受理模式,按下劳动争议调处“提速键”,劳动争议案件调处成功率达80%以上,诉讼审结时限减少40%。

各级工会的这些鲜活实践,已通过今年5月新修正的《江苏省实施〈工会法〉办法》、7月1日实施的《江苏省预防化解矛盾纠纷条例》等法规,固化为法定职责,标志着我省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会实践进入了全新的法治化轨道。

聚焦新业态,铺设维权“双轨线”

“工作中遇到车祸受伤,平台仅答应3万元补偿,工会和维权律师介入后,帮我争取到18.5万元的工伤赔偿!”近日,淮安市外卖骑手张林(化名)带着锦旗来到淮海商圈“爱骑之家·调援驿站”,向驿站和承办律师表达诚挚谢意。

省总工会调研发现,近年来劳动争议数量逐年上升,特别是新就业形态领域劳动关系矛盾纠纷数量急剧增长,有些地方呈20%以上幅度增长,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新就业形态劳动关系矛盾纠纷因劳动关系确认难、劳动者收入不符合经济困难标准等因素很多无法纳入法律援助的范围。

为此,省总工会推动新修正的《江苏省实施〈工会法〉办法》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工会法律援助范围,并牵头与省司法厅、省法院、省人社厅联合制定出台《加强职工法律援助工作指引》,明确提出司法行政、工会法律援助机构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普遍提供普法宣传、法律咨询、协商调解等法律服务。

各级工会通过数字赋能与服务下沉,切实将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精准延伸至职工身边。线上,省总工会积极宣传推广全国总工会“工会服务职工法务云”,畅通12351省总工会服务职工热线,完善12351网上法律服务站等,搭建起工会与职工之间的“连心桥”。线下,各级工会充分依托工会驿站、司机之家等实体化阵地资源,将劳动者“歇脚地”和“法律加油站”完美融合,把维权服务真正延伸到基层末梢。

2024年5月,宿迁市总工会研发“职工维权直通车”小程序:集成视频咨询、在线答疑、留言功能、线上调解等功能,工作时间,法援值班律师1分钟响应;非工作时间,系统自动接入省总工会12351网上法律服务站。职工有问题,不论在哪里,打开手机,动动手指,就能实现工会提供的全区域覆盖的7×24小时服务。小程序运行以来已累计服务职工1400多人次。

兴化市总工会整合多方资源自主开发“老黄维权站”线上平台,创新打造“法律服务一码通”,职工只需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在线法律咨询、申请法律援助等,真正实现“指尖维权”。2025年以来,“老黄维权站”平台共提供法律咨询服务100余次,成功调解纠纷20余件。同时,在全市中心城区及各乡镇全方位建设“工会+社区”靠谱帮办点及基层工会法律服务站,在4个乡镇的货车司机之家设置货车司机法律服务站,目前已建成42个法律援助站点,为职工提供了便捷的维权服务渠道。

从一纸“提示函”的事前预防,到“一站式”平台的高效调处,再到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撑起法律保护伞,江苏工会正用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会实践的扎实行动,架起了直通每一位劳动者心窝的维权保障“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