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导轨上的年轮

2025-10-16 09:26:22   

通讯员 夏晓明

恒于匠心,技无止境。

2005年7月,我满怀憧憬地来到湖北襄阳,成为了609所42车间的一名工艺员,并第一次触摸到编号“007”的进口数控车床。这台价值百万的“铁家伙”,成为了贯穿我二十年职业生涯的精神图腾,更见证着我从襄阳到南京、从传统到智能的航空工艺传承。

当时,金属机身映着窗外的梧桐树影,汪培强师傅用白手套擦拭导轨,指尖划过之处,连0.01毫米的金属屑都无处遁形。“机床是工艺人的第二心脏,你对它多上心,它就给你多精准的零件。”他的这番话,在我的心里埋下了匠心的种子。

襄阳学徒:在百万机床前锚定初心。作为新人,我的第一课是跟着汪师傅学“读机床”。每天清晨,他都会递来浸满航空煤油的棉纱,“导轨上的每条刀痕都是活的教材,铁屑的分布藏着加工的秘密。”慢慢地,我开始编写简单的加工程序。第一次独立加工螺纹时,我的手在键盘上发抖,害怕G代码的小数点错位让昂贵的设备损坏。“别怕出错,工艺员都是在废品堆里练出来的。”汪师傅用铁皮盒收着我加工的13件废品,并在上面标注错误原因。这些带着瑕疵的零件,成了我理解“质量为基”的第一本教科书。2005年底,我被调迁到南京工作。离别之时,汪师傅塞给我一本牛皮封面的笔记本,里面贴着他手绘的机床维护图和加工经验口诀。带着这本“工艺圣经”,我在南京的新厂房中开始了从零搭建工艺体系的征程。

调迁路上:在新战场磨砺锋芒。2007年,我随团队前往山东费县等地开展金城摩托慰问老用户活动,发现某款齿轮箱易出现齿面磨损并伴有振动和噪音的情况。回到南京后,我们立即反馈优化工艺,对齿轮箱关键部位制定严格的毛刺控制标准,并结合工艺优化与检测手段,提高齿轮箱在高速、变载荷工况下的稳定性。三个月后,我们收到了经销商寄来的写有“航空工艺惠民生”字样的锦旗。2018年深秋,一个薄壁钛合金零件的加工难题摆在团队面前:2毫米的壁厚在切削时极易变形,连续五批工件的圆柱度误差超过0.005毫米。我们连夜组建了青年攻坚小组,在机床旁搭建了临时办公区,15天里分析了136份计量单,绘制了200多组参数曲线。当第28次试加工仍以失败告终,我翻开汪师傅的笔记本,看到他手绘的工装定位示意图,灵感突现。这次攻关形成的《薄壁零件高精度加工变形控制》,获得了南京机电工艺攻关一等奖,该型号产品的研制成功获得了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师徒重逢:在时光里续写匠心传奇。2024年夏天,即将退休的汪师傅主动申请回到南京厂区制造现场,与我们并肩作战。智能化车间里,汪师傅的传统工艺经验与数字技术碰撞出火花。我们组建了传帮带攻坚小组,他手把手教年轻工艺员“听声辨刀”,而年轻人则教他使用数字化工艺平台查看加工数据。攻关某高精度涡轮盘加工项目时,汪师傅发现数控程序中保留了当年在襄阳时的冗余代码,笑着说:“以前设备性能有限,现在该给程序‘瘦身’了。”在他的建议下,我们结合机器学习优化切削参数,将加工效率提升35%、废品率降低20%。当新一代工艺员捧着自动生成的数控程序惊叹时,汪师傅指着机床的导轨说:“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对每个0.01毫米的较真、对每次加工的敬畏。”

2024年回襄阳出差,我特意去看了那台留在原所的“007”机床。阳光透过老车间的窗户,在导轨上投下与南京车间相似的光影,恍惚间二十年时光重叠——从襄阳到南京,从手工绘图到数字孪生,变的是设备与技术,不变的是刻在每个航空工艺人骨子里的奋斗基因。

二十载调迁路,既是一段跨越地理的征程,更是一场精神的接力。当汪师傅的白手套与年轻人的数字化工艺平台在机床前相遇,当襄阳的老机床与南京的智能设备遥相呼应,我终于明白:所谓“奋斗为本”,就是像呵护机床导轨般守护初心,像打磨零件般雕琢工艺,让每个时代的航空工艺人都能在前辈的托举下刻下属于自己的年轮。未来,我们将继续以机床为纸,以刀具为笔,在“航空强国”的蓝图上书写更壮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