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安全员余洋的“大家”和“小家”

2025-10-16 09:26:23   

通讯员 吴慧 记者 陶睿

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

“快把安全帽戴上,‘一根筋’过来了!”在中铁四局南京分公司的施工现场,循着工友的呼喊,正在巡检的安全员余洋正快步走来。他眼神犀利,如探照灯般在现场来回扫动,头上的安全帽扣得严丝合缝,腰间的对讲机不时冒出“吱吱”的响声。

“不要看见我才戴安全帽、系安全带,要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余洋摸出手机,镜头直怼工人身上的安全带,卡扣松松垮垮地挂着,“这个扣子离你的腰还有三指宽,万一脚下打滑,后果不堪设想。”凡是“进入”余洋手机的工人们,都领教过他的“火眼金睛”,私下里称呼他为“一根筋”。

“配电箱不能一闸多接,为了安全,必须整改!”余洋和现场带班人员老刘就配电箱里一闸多接这个问题争议起来。“老刘,去年隔壁工地就是为了图省事一闸多接,结果电机烧了,火星子差点燎到脚手架上,多危险呀!”听着余洋的“训话”,老刘心服口服:“以后,我要改改自己这个‘什么事差不多就行’的坏习惯。‘安全无小事’,我记住了!”

余洋的生活很简单,两个“家”构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整天巡视的施工现场、朝夕相处的项目同事和朴素温馨的项目部,是他朝夕相伴的“大家”。从连盐铁路到江北纬七路,再从百合路到南沿江铁路,五年来,余洋扎根项目一线,从一个毛头小子变成了独当一面的安全卫士。特别是在江北纬七路大干期间,他每天都在工地待上十几个小时,经常要到晚上十一点才能回到宿舍,凛冽的寒风把他的脸吹得又红又肿。日日夜夜的接连奋斗以及获得的中铁四局质量先进个人荣誉,是余洋在这个“大家”里的美好回忆。

然而,在余洋的心中,又住着一个时常惦念的“小家”,这里有他的亲人和故乡。每天晚上下班回来,余洋都会累得倒在床上,把手机举到眼前,和不到两岁的儿子视频聊天。看着屏幕里的儿子扒着沙发靠背摇摇晃晃地喊着“爸爸”,他咧嘴微笑,轻声回复,手指头忍不住在屏幕上轻轻划过儿子肉嘟嘟的脸蛋。短暂的亲子陪伴,是余洋一天中最幸福、最放松,也最期待的美好时光。

“工程正在大干,安全工作抓得紧,没机会经常往家里跑。”在“大家”和“小家”的徘徊中,余洋一直在寻找工作和家庭间的平衡点。“上次我跟孩子在视频里说想他了,没想到他挂了电话就往家赶。夜里到家后,儿子早已熟睡,他就坐在床边,借着月光看着孩子。”提及最让自己感动的事时,余洋的老婆脸上洋溢着甜蜜的幸福感,又有着掩饰不住的心疼,“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他就走了,说工地上等着开早会。”从江苏南京到安徽桐城,近四个小时的车程,时隔四个月的短暂团聚,这既是余洋对“大家”的责任,也是对“小家”的担当。

铁轨一寸寸往前延伸,他就在工地上拿尺子测量标线;儿子学会撒腿跑,他就在视频这头鼓掌叫好。大桥合龙的那天,余洋给老婆发了张自拍,背后是刚连上的桥身,他安全帽戴歪了点,笑得眼角全是褶子。“‘大家’是我脚下这条越走越远的路,‘小家’是我心里那盏永远不灭的灯。”余洋一步一个脚印,走得踏实安定。于他而言,“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