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错过

2025-10-11 08:35:09   

王海波

每天中午我坚持临会儿帖,笔锋在宣纸上游走,墨色浓淡间,我仿佛与千年前的书家心神交会。临完帖,望着案头一截空白宣纸,便鬼使神差地写下了“错过”二字。明明我并没有错过什么重要的事情,但为什么这两个字会如此纠缠于心?

我凝视着这两个字的结构。“错”字,金旁加昔,仿佛是说过去的金子已经失去了光泽;“过”字,走之旁上一个“寸”,意味着曾经的一寸光阴已经走远。

人生在世,谁能说自己从未错过?这么多年来,我错过了无法挽回的宝贵时光,我的书房自取自书“补过堂”。有人错过升迁加薪的机会,有人错过美好的姻缘,有人错过发财致富的时机。这些错过,有的如轻烟般转瞬消失,有的像烙印般深深留在心底。泰戈尔曾说:“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这句话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纠结的内心。太阳象征着生命中那些耀眼却易逝的机遇,如理想、爱情或成功,而群星则代表着平凡却永恒的当下可能。

错过与书法中的“飞白” 和“留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飞白是书法中的一种技法,笔画中丝丝露白,如飞动的白絮,留白则是在作品中故意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我们以为的错过,那些生命中的缺憾,不过是人生这幅大作品中的飞白与留白,话不说尽,事不做绝,给自己留余地,给别人留空间,由此我们的生命才会有更多的层次和韵味。唯有二者相济,方能在世事浮沉中,既不失锐气,亦不失胸襟。

陶渊明的故事常常令我感动。他曾五次辞官,不为五斗米折腰。41岁归隐田园,44岁时一场大火将他的方宅和草屋烧得一干二净,被迫出门乞食。面对如此困境,他依然能够安贫乐道,写下“但使愿无违”的坦荡诗句。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他明白,过去的已然过去,但未来还可以把握。这种对错过的坦然接受,让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心理学研究表明,面对曾经的错过,书写疗愈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将自己经历的痛苦事件写出来,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纳过去的遗憾。弥补错过,不仅仅是对过去的修复,更是对未来的投资。

想起苏轼,他的一生充满了错过与遗憾。他被贬谪到广东,那里当时还是瘴气横流的地方。韩愈被贬到那儿时号啕不已,说着“好收吾骨瘴江边”,基本是让亲戚来给自己收尸的节奏。苏轼却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的豁达在于,他懂得有些事情是无法改变的,与其在遗憾中沉沦,不如接受现实,寻找新的乐趣。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这种在困境中能够找到乐趣的能力,正是他面对错过时的态度。

夜色渐深,我走到窗前仰望星空。曾经以为的遗憾,未能实现的梦想,擦肩而过的人,都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了痕迹。它们不是生命的污点,而是生命的一部分。“错过了太阳就不要错过星星和月亮。”当我们学会把 “差一点”读作“刚刚好”,生命中最深的错过都会在时光里转身,化作重逢时那句“原来是你,幸好是你。”那些我们以为的错过,其实是命运安排的另一种相遇;那些我们纠结的遗憾,其实是生命给予的另一种馈赠。

原来,错过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开始;不是失去,而是另一种拥有。“错过”二字,不再是困扰我的心结,而是我人生画卷中的一处飞白,是我生命夜空中的一片星群。它们提醒着我,人生不必完美,但必须完整;不必不留遗憾,但必须心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