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外卖“单王”高温下的“蒸”途

2025-07-30 09:51:30   

付饶

7月的南京,柏油路被晒得发烫,空气里弥漫着灼热的气息。一位头戴安全头盔的外卖骑手,正骑着电动车穿梭在江浦片区的写字楼间。他叫杨林,26岁,来自新疆,在南京送外卖已经4年。车把上的手机支架里,订单提示音不断响起,屏幕上的汗水折射出阳光的光晕,这是他又一个在高温中奔忙的寻常午后。

江浦片区的“单王”

“2019年刚到南京时,我干过工程,也跑过房产销售。”杨林停在一家馄饨店门口,等订单的间隙和记者聊了起来。2021年,他跟着朋友入行进入饿了么,当起了外卖小哥。

进入店内麻利地取出打包好的餐品,利落地挂在车后座,“你看,这家出餐快,三四分钟就能搞定,送工业园区的单子最省心,不用爬楼,几分钟就能送完。”杨林说,他对周边10公里的区域了如指掌,哪家店出餐快、哪条路不堵车,甚至哪段路有个坑,他闭着眼睛都知道。

4年的送外卖生涯,杨林俨然成为江浦片区“外卖界”的“名人”。“江浦片区这边饿了么外卖员基本都知道我,因为我经常是这个片区的‘单王’。”杨林自豪地说道,成为“单王”的秘诀,可以归结为“熬时间+懂算法”。“我们行业有个说法,‘单王’都是‘卷王’,”杨林笑着说,最巅峰的一天,他跑200单,在线17个小时!面对记者的震惊,他表示,平台算法很大程度上也帮助他实现高效送单。“平台算法会根据单子情况优化配送时间和路线,跑一次就能送好几家,省时高效。”

单多的时候,累也开心

下午2点,气温突破37℃。杨林的电动车坐垫被晒得滚烫。“最近这天忒热了,两个星期前我就中过暑。”他拧开矿泉水猛灌一口,瓶身上凝着的水珠顺着手指滑落,“那天送外卖,跑第15单时,突然头晕恶心,眼前发黑,好在旁边就是药店,买了藿香正气水才缓过来。”说起之前的遭遇,杨林还心有余悸。

高温天里,手机也成了“受害者”。“屏幕一直亮着,晒得发烫,偶尔会卡顿,好在我这个手机还扛得住。”他指了指车把上的手机支架,“之前的手机一热就直接关机,现在换了一个,手机发热时只是反应慢了点,看信息没啥问题。”

爬楼是所有骑手的“噩梦”,对“单王”杨林也不例外。他至今记得最“惨”的一天:有一天接了8单,7单都是6楼、5楼,“爬到第三个就说不出话了,这辈子再也不想爬那么多楼。”老小区层高比新楼高出半米,爬一趟6楼,相当于多爬3米,“下来时腿都在抖,衣服能拧出水。”

尽管辛苦,他却不觉得委屈。“单多的时候,累也开心。”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汗水在黝黑的脖颈上划出两道白痕,“你看这胳膊,夏天晒得黢黑,冬天又白回来,早就习惯了。”除此之外,平台的夏季福利也让他觉得暖心。“下个星期开始,有两个月的高温补贴,总共5000多块,还有防晒物资。”他说,团队里还有个爱心冰柜,每天都会添矿泉水和冰棍,免费拿,“上个月发了手机遮阳板,虽然是小东西,却挺实用。”

往前跑,就有盼头

杨林的老婆也曾是“女单王”,“巅峰时我们俩一个月赚近4万,夏天最热的三个月,她跑一天休三天,也能混个生活费。不过她现在在家照顾家庭。”说起家人,他的语气柔和了许多。“老家还有父母,每年会寄点钱回去。”他打算再干几年,攒够钱就创业,“去年试过一次,失败了,还想再试试。”

午后3点,阳光更显刺眼。杨林刚送完一单,在路边的树荫下歇脚。手机突然响起,是新的订单提示。他迅速起身,跨上电动车。“走了,再跑几单就早点回家。”电动车“嗖”地窜出去,很快汇入车流,只留下一串逐渐远去的鸣笛声,在滚烫的空气里慢慢消散。

这个夏天,南京的高温还在持续,但骑手们依旧在烈日下奔波,他们用汗水丈量着城市的距离,用脚步追赶着生活的希望。正如杨林说的:“这路虽然晒,虽然累,但往前跑,就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