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石油人的暑天“十二时辰”

2025-07-30 09:51:32   

李萌萌 王华兴 周浩然 王槐艾

刺眼的阳光,涌动的热浪。入伏以来,持续37℃+的高温天气,让大地开启“烧烤”模式。当阳光把钢构井架烤得发烫,江苏油田的广大干部职工仍紧裏着火红的工装,戴着手套,头顶安全帽,用脚步丈量着夏天的刻度,他们在一个个井场,一片片油区,执守着一台台油井,紧张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演绎出一幕幕夺油上产的“火热”画面。

凌晨4点15分,天刚蒙蒙亮,大多数人仍在梦乡。江苏油田采油二厂天长生产班站朱庄中转站内已是人头攒动,由班站技术员与铜庄片生产骨干组成的攻坚小组一早便集结完毕。他们即将对班站的输油“动脉”——朱庄至西园的输油管线,展开投球降压作业。

清晨6点,各项准备工作已完毕,此时烈日还未发威,空气里早已裹挟着灼人的热浪,连风都带着滚烫的气息。铜庄运维岗岗长夏庆年迅速开启投球装置上游闸门,伴随“刺啦”声,清管球踏上了疏堵征程。朱庄段投球结束,确认外输压力平稳后,小组成员马不停蹄,立即驱车赶往桃4—7收球点。

与此同时,工程院钻井所驻井技术人员徐浩蹲在循环罐旁,手中的量杯里,深褐色的泥浆正缓缓沉淀。对石油人来说,泥浆是钻井的“血液”,而徐浩就是守护这“血液”正常循环的“医生”。韦5—77是油田近年来采用修井机施工的瘦身井,该井盐城组、戴南组存在断层、不整合面易发生漏失,三垛组棕红色泥岩钻头易泥包,阜四段与阜三段灰黑色泥岩易垮塌,阜二段注水层易出水。面对这么多“慢性病”的老井,徐浩主动申请现场技术支撑。徐浩的“战场”就是泥浆池旁的铁皮房,这里摆满了黏度计、密度计,墙上贴着密密麻麻的泥浆性能参数表。他一边盯着电脑上的实时监测数据,一边随时招呼泥浆小班采取应急措施。

“球收到!第一段成功!”上午10点,铜庄采油岗岗长夏建军激动地报告。顾不上片刻休整,小组随即投入第二阶段作业,同时他们与下游西园中转站保持紧密沟通,严防滤网堵塞风险。

中午时分,采油一厂富民采油班徐35a管线突发穿孔故障,采油一厂富民巡检班的值班人员连忙丢下饭碗,冒着酷暑赶到现场。抵达现场后,他们一边争分夺秒地开展初步处理,防止险情扩大;一边马不停蹄地汇报情况,紧急联系施工单位抢修。

正午的太阳晒得铁皮房像个蒸笼,泥浆池里翻滚的泥浆散发出刺鼻的气味。徐浩却丝毫不敢懈怠,每隔半小时取样一次,弯腰、舀浆、读数,汗水顺着安全帽的带子往下淌,浸透了后背的工装,他却全然不顾。

下午1点40分,在攻坚小组高效协作下,朱庄中转站的收球顺利完成,同时段朱庄外输压力下降0.5兆帕,管线内积存的蜡块杂质被彻底清除,降压、节能效果突出,标志着本次投球降压任务圆满收官。

下午三点,对讲机里传来钻井队长的声音:“钻进速度突然变慢!”徐浩心里一紧,拔腿就往井口跑。他趴在滚烫的钻台上,看着返出的泥浆颜色,又快速测了密度,钻井液性能稳定无异常,和队长讨论后决定起钻,这才发现钻头泥包,需进一步调整钻井液性能。在他的指挥下,泥浆工们有条不紊地添加处理剂,重新下钻后,监测数据恢复正常,此时,他后背的汗渍又深了一层。

油服中心信息化运维班接到采油一厂管理区故障报修电话:花24站至周38站之间因输油管线改流施工不慎挖断光缆,导致20多口油井及两站间管线流量数据传输中断。油服中心信息技术服务公司副班长王骞迅速组织抢修,潘洋洋协调真武片区备料及装备,王骞申请车辆带队从扬州赶赴现场,刚返回驻点的潘翔和李文汇接到抢修指令后立即掉头赶往现场,挖掘埋地光缆以作熔接准备。由于地下管线复杂且地面为三合土,人工开挖耗时两小时才找到断裂光缆。烈日下,他们的衣衫干了湿,湿了干,满是盐霜,可没一个人停下手中的活,经过四个多小时奋战,圆满完成抢修任务,主干电缆恢复畅通,视频数据传输恢复正常。

下午的地表温度已超过40℃,一股股热浪袭来。在江苏油田工程技术服务中心第三作业项目部基地,紧张忙碌的红色身影随处可见,大家都在为日产油量达4吨的高产井陈2—95井复产施工来回奔波。现场的作业工人们顶着阳光的炙烤,全然顾不上擦去额头上的汗珠。特别是负责热洗解卡的张恒和贾赟,他们的脸颊早就变得通红,细密的汗水渗出后顺着脸颊滴落,而他们只是习惯性地擦了下额头和眼眶周围的汗水,继续忙着开展作业。

在坚守忙碌中,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抢修人员带着施工机械也赶到了徐35a管线穿孔故障现场,大家不顾白天的疲惫投入到了管线抢修之中。夜幕下,蚊虫叮咬难忍,容易分神;光线较弱,给施工造成困难,大家更加聚精会神,不敢有丝毫的马虎。经过几个小时的抢修,直至凌晨,管线恢复正常,他们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