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书记变身田间地头“土专家”
2024-12-05 09:37:20
通讯员 张海华 宋婧
农业科研要有思路,有了思路还要实干。
“这个是营养土振动筛,这个是改造升级过的振动输送机,那个是自动供种箱,那个是多模式自动变压微喷控制器……”三伏时节,骄阳炙烤着临海大地,临海农场三分场党支部书记李大峥戴着帽子,站在田头“摆弄”自己动手制作的“小物件”,不知不觉就“捣鼓”了4个小时。
“一开始,我就是想着让生产区的成本能降点、产量再高点。”提起这些已经运用于实际生产之中的“小物件”,李大峥格外兴奋,黝黑的脸上泛起了红光。
支部书记主动请缨忙生产
“让我来做吧!”去年5月,三生产区16大队队长因病住进医院。此时正逢育秧的关键时期,李大峥主动接下了管理大队生产工作的重任。在了解情况的过程中,他发现大队人手紧缺,育秧工人也没到位,便立即请熟人联系工人,请老员工到田间帮忙,请其他单位帮忙找工人,确保了大队育秧工作的井然有序。
穿上雨靴,骑着电瓶车,李大峥每天坚持踏田巡田。16大队近2500亩大田,每到一个秧池,他都会停下仔细查看田间情况。有的秧池里秧苗覆盖的膜布被风吹开,他便跨到田里,踩着泥泞的沟道慢慢走到膜布前,拎起膜布轻轻盖到秧苗上;有的秧池,工人们正在育秧制盘,他会快步走近,认真查看放盘、撒土、浇水、撒种、盖土、出盘等流程,不时还拨一拨筛上的土,提醒工人铺土要均匀。巡田过程中,李大峥做好每个秧田的放水工作,放完一轮再往复循环,田埂上随时可见他忙碌的身影。太阳暴晒下,他的皮肤也慢慢变成了小麦色。
大队农杧人手紧缺,李大峥冲锋在前。为了节约时间,他住进了大队宿舍。凌晨三点左右醒来,思考当天要做的工作;四点多,骑着电瓶车去修筛子;五点,带着工人到田间开始秧盘起盘、摆盘工作;忙碌到上午9点稍作休息,快速吃个早饭,边吃边和工人交谈工作事宜……在李大峥的不懈努力下,16大队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土专家”扎根生产一线
“农业科研要有思路,有了思路还要实干。必须调查研究,到田间去!”担任“代理队长”时,李大峥自垫资金购买材料,研制出结构简单、使用轻便的振动筛,可以去除营养土长时间堆放、返潮产生大小团粒及残留的秸秆、稻根杂质,使营养土颗粒细碎均匀、松软适度。回到书记岗位上,他始终挂心着一线生产。育秧营养土要经振动输送机均匀播撒到秧盘里,原先的振动输送机过于笨重,安置以后难以移动,且筛子放置较高,工人们铲土时费时费力。发现问题后,李大峥对整个机器进行简化,并为其安装红外感应器,不仅移动方便、便于维护,还实现了自动上土、上水,提高了机器运转效率。
输送机的效率上来了,如何提高上种效率又让李大峥犯起了难。育秧流水线一经开启,就开启连轴转模式。此前,大队采用人工上种的方式,每隔2至3分钟就要进行添种,每天加种总量要达2000斤左右,人手不够时还要额外雇工。“既然振动输送机能通过感应装置实现自动化,那么上种是不是也可以?”李大峥立即着手研究,并很快推出了“新产品”。目前,自动供种箱已经在分场广泛应用,每隔1小时自动上种,装满后自动停止,不仅降低了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还为大队节省1至2两名额外雇工的成本。
“这些东西对于从事机械化研究的人来说很简单,但他们不在农业一线,不清楚我们的需求。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搞一些实用的小发明。”广袤的苏垦大地像是一张考卷,农业高质量生产是填空题,病虫害如何预防、产量如何提升、成本如何减少等问题在李大峥脑海里翻滚,他扎根一线,在田间破题,交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