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炜华:爬管道爬出专利的“水卫士”
2024-09-20 10:29:39
严炜华带领团队护航园区所有高层住宅小区供水“动脉”。
“我心中有两个园区,一个在地上,城市街道车水马龙、热闹繁华;一个位于地下,供水管线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苏州工业园区清源华衍水务有限公司二次供水高级工程师严炜华说。
水压不够就加,大了就减;远程采集水质数据、控制水量……每天,严炜华带领团队负责园区368个二次供水泵房的技术维护,护航园区所有高层住宅小区供水“动脉”。一个求助电话,即便是半夜,他也会立刻奔赴现场。
不同于一般市政恒压供水,高层住宅供水的水压、水质、安装空间都面临一系列难题,需要二次供水。另外,园区高层住宅开发时间相对较早,早年的小区泵房和控制系统多为开发商自建,没有统一标准,一旦坏了,非标的零件找起来麻烦不说,工艺、控制程序也各有“脾气”。“2010年前后,全国二次供水刚刚起步。那时,停水、水压不足、水质浑浊等情况比现在多得多。我们痛定思痛,一定要搞出一套专业的二次供水标准!”严炜华说。
很快,彼时担任自动控制工程师的严炜华就迎来了首个重大项目——环球188公寓泵房提升。坐落于金鸡湖CBD的环球188,总高328米,2009年一投用就成为园区的新地标。
一座集商业中心、酒店式公寓、办公大楼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任何一个功能区都是“牵一发动全身”。“当时,环球188正冲击中国建筑领域最高奖项‘鲁班奖’。我们接到的任务,就是要以‘鲁班奖’的标准,对环球188西楼高层公寓的泵房进行再提升。整个提升过程不能影响其他功能板块正常供水,哪怕停一分钟都不行,加上泵房升级选择了当时最先进的远程光纤自动化控制系统,还要在电缆井里新增光缆设备。”严炜华明白这项任务的艰巨,在设计了无数套方案后,和团队决定分两步解决难题:首先,在要改造的4个泵房边上挪出空间,搭建临时水箱确保供水,然后再逐个拆老装新;其次,弄清楚大楼现有的光缆走向,看看如何在“不影响”的情况下搭建新的泵房环网控制系统。
事先尽可能考虑了各种情况,但接下来的施工,严炜华还是遇到了“意外”:电缆井塞满了,但电缆图纸却不全,唯一的办法就是靠人工下到电缆井里,把线路逐一摸清。没有犹豫,严炜华带着两个同事,从50层的顶楼一层层爬下来;碰上不单走电缆井、在夹层中缠缠绕绕的线路,他们就爬进夹层,沿着通路佝偻着身躯摸索……整整8个月,他们在环球188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说来也巧,我们改造完成准备把供水线路切过去的当天,原来的控制系统刚好崩溃了。”严炜华回忆说,就在住户们的无感体验中,环球188公寓实现二次供水系统无缝升级。
十几年间,随着东方之门、国金中心等超高层建筑拔地而起,主持了多个高层住宅供水项目的严炜华猛刷“经验值”,参与了国家“十三五”水专项重大课题研究,主持完成了多个公司研发项目。他编制的《清源华衍水务二次供水建设和验收标准》《清源华衍水务二次供水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要求和验收标准》,不仅是园区的二次供水的“教科书”,也成了不少城市学习的“范本”。“园区高层住宅建设起步早,我们在二次供水领域的探索,也给了其他城市学习借鉴的成功经验,我觉得很自豪。”严炜华说。
这两年,老旧小区改造脚步加快,在这些小区提升供水系统,成了严炜华的新课题。期间,一项针对老小区泵房的改造装置还获得了国家新型实用专利。“居民在老小区里正常生活,改造首先不能断水。而且,它泵房的控制系统老化,有时候碰碰就坏了。”严炜华透露,以前,他们会买国外一种带控制系统的应急成套泵组来临时供水,但是一套就要三四十万元,园区需改造的老小区数量多,都用进口产品不现实。因此,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把公司的标准化控制系统改小,做了个架子把“小系统”跟水泵相连,再把这个应急系统装入小推车,来回推着走,省钱又方便。据悉,这种自主研发的应急泵组,价格仅为国外产品的三分之一。
图纸会审、项目施工、现场调试、接入中控、工程验收,资料归档……从现场来,到现场去,是严炜华日复一日的写照。在现场,他积累行业经验,为园区二次供水建章立制,在解决难题中获得了一项发明专利和两项新型实用专利,撰写出有行业影响力的论文。如今,他借助公司的“职工课堂”,“面对面”授经验、“手把手”教业务、“心贴心”带作风,让更多的技术方案回归现场。
“公司鼓励大家挑战技术难点,我把自己从实战中的经验分享给年轻人,鼓励他们在下一次解决实际问题中活学活用,这样能鼓励一线技术人员的创新热情。”作为一名工程师,严炜华希望放大自己的技术价值,更希望打造一支勇于创新的学习型技术团队,在高品质供水领域持续探索更多“园区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