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用专业力量解职工“薪”愁
2025-04-18 09:15:03
本报通讯员 樊嵘
“原本以为要打官司耗上大半年,没想到工会律师一天就帮我要回了工伤保险待遇!”某金属制品公司职工周女士在签完调解书后感慨道。因下班途中发生工伤引发争议,工会调解律师迅速介入,通过专业调解促成双方达成共识,这是海安市深化“工会+仲裁+律师”联动调解模式、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生动缩影。
今年一季度,海安全市工会律师调解团队成功调解劳动争议案件60件,涉及职工64人,为职工挽回经济损失276.1万元,以高效、专业、温情的法律服务赢得职工群众信赖。
专业赋能提质增效 锻造服务“生力军”
为提升调解专业化水平,海安市总工会实施“三项强化行动”。强化人才储备,成立海安市特邀调解团队,吸纳18名资深律师加入调解团队。强化标准建设,联合人社、司法部门出台《关于律师参与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统一调解流程、文书模板和评价体系。强化专业技能,面向工会干部、工会调解律师开展调解技能培训,邀请专家开展典型案例研讨等活动,培育既懂法律又善沟通的复合型调解队伍。
律师驻点“把脉问诊” 畅通维权“快车道”
为破解职工维权“流程长、成本高、取证难”问题,海安市总工会持续打造“1+2+10+N”“圈层式”法律援助服务平台72家,其中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工法律援助工作站1家,货车司机法律服务站5家,派驻10名工会律师轮值“坐诊”,提供“一对一”服务。针对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群体,开通“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受理、优先调解、优先援助”。“工会律师指导我收集考勤记录和工资条,调解时句句说到关键点上!”农民工史先生通过工会律师调解,仅用3个工作日便与企业达成和解,追回被拖欠的工资5.43万元。
精准普法源头治理 织密权益“防护网”
在高效化解纠纷的同时,海安市总工会推动维权服务向源头延伸。组织工会律师团队深入130家企业开展劳动用工“法律体检”,针对劳动合同签订、社保缴纳等高频问题出具“法律处方”87份。创新打造线上法治微课堂,在工会微信公众号发布。深入建筑工地、商圈、企业开展普法宣传讲座18场,覆盖2000余人次。不仅帮企业和职工化解了纠纷,更教会了企业主如何依法规范管理,实现职企双赢。
下一步,海安市总工会将持续擦亮“工会律师调解”品牌,重点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专项维权行动,在快递站点、网约车司机之家等场所增设流动调解点,让职工合法权益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