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郑的40年“巡氢”路
2025-04-10 09:34:30
本报通讯员 钱宏跃 陈平轩
今年初,金陵石化化工一部净化合成工区外操郑志安的名字,再次出现在公司光荣册上,这是他第6次获得“安全环保卫士”的称号。到如今,他的巡氢路整整走了40年。
首次巡氢“栽跟头”
“第一次巡氢就栽了个跟头,很惭愧!”老郑刻骨铭心。
1985年,郑志安入职第一课,培训老师反复强调“化工生产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特性。当时,被同事称为小郑的郑志安,将其记录在笔记本的第一页,以便时刻提醒自己。经过学习和实践,他认为自己对装置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可以顶岗了。
一个秋夜,他主动提出独自去现场巡检,拿上F扳手、听棒、抹布等巡检“三件宝”,兴冲冲地奔向现场。半个小时后,他回到操作室向师父汇报:一切正常。可是几分钟后,师父发现现场冒起了火光。小郑心里一紧、后背发凉,来不及多想就投入到紧张的应急中,幸好处置及时,未造成事故。
事后查明,因为压缩机油封漏油渗进保温棉里,经高温气体加热后阴燃着火。当时管线内的介质为25%的氮气和75%的氢气,压力23兆帕、温度150℃。根据经验判断,含油保温棉阴燃着火至少冒烟半小时才会产生明火,可小郑先前巡检时并未发现,如果造成氢气管线燃爆,后果不堪设想。
第一次巡氢,小郑就栽了跟头,想想都觉得害怕,这让他真实体会到了“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危险,也时刻告诫自己“安全生产容不得丝毫马虎、侥幸和放松”。
巡氢路上“小发明”
“脚踏实地、严谨细致”。此后,小郑像换了个人似的,师父教导他的这8个字一直牢记于心,鞭策着他,并养成了爱琢磨的习惯,特别爱好巡氢“小发明”。
他从同班组的集团劳模老杨那里受到启发,总结提炼出用“钓鱼竿”检查高处泄漏点的方法,在“钓鱼竿”上绑紧报警仪,可以让以往高处不易发现的安全隐患现形。
通过细心观察与反复实践,他又掌握了一项独门绝技——用纸巾检漏。在管线疑似泄漏的位置轻轻放上一张餐巾纸,利用空气流动的原理,即便是手摸不出来的微小漏点,也能在餐巾纸上留下痕迹。这一方法简单却有效,帮助老郑捕捉到了许多细微却关键的安全隐患。
去年3月,老郑三天内连续发现净化工区一根热电偶根部短管焊缝裂纹、脱硫闪蒸罐高处管廊弯头处泄漏,并得到及时处置。多年来,他多次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成为工区有名的“消漏达人”和“安全环保卫士”。
传给年轻人“教训”
冬去春来,老郑经过不停地摸爬滚打,已锻炼成为成熟稳重的行家里手。
当上师父后,他给徒弟上的第一课,就是讲述自己初次独立巡检差点酿成大祸的经历和教训,并把“脚踏实地、严谨细致”的作风传给他们。
“过去,企业管理还没有现在这么精细,巡检主要靠看听摸,要有扎实的功底才能发现隐蔽缺陷,现在测温枪一靠,数据一目了然。但不管仪器有多先进,还是要靠人去使用和操作,巡检时,该走的一定要走到,该查的一定要查到,责任心永远排在第一位!”老郑对班组的年轻人语重心长地说。
在这条巡氢路上一走就是40年,小郑变成了老郑,从青涩自负到成熟稳重,从初出茅庐到行家里手;装置变了、工艺变了、环境变了,但“严细实”的工作作风始终没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