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伟峰:微米世界铣出“刀客”匠心
2025-04-10 09:34:31
本报通讯员 周悦磊
60微米,是头发丝的平均直径。它的三十分之一,是一台高速精密CNC加工中心机床的加工精度,也是唐伟峰这位“数控刀客”的极致追求。
今年38岁的唐伟峰,2015年加入苏州松下生产科技有限公司,现任公司机械加工生产部门班长。两年前,他代表公司远赴日本大阪参赛,并从来自五湖四海的松下员工中脱颖而出,一举成为了松下集团全球技能大赛铣床B级别金奖的唯一得主。
来之不易的金奖,让唐伟峰既兴奋又感喟——就在2022年举办的大赛上,仅因多铣了0.5微米,他与金奖失之交臂,获得比赛铜奖。
微米之间决高下,既在赛场,更在平常。
从事机械加工生产10年,唐伟峰悟出了一个道理:“机器的精度是数控系统赋予的,而成品的精度则在很大程度上由人来定义。只有反复试验,琢磨出每一套部品的最佳加工路径,才能实现‘人机合一,精密加工’的理想结果”。
10年前,和所有CNC操作工一样,唐伟峰工作生涯的第一关是背程序代码。时至今日,他仍将当时那张写满程序代码的纸,视为自己事业精进的“第一把钥匙”。
“市面上有百余种操作系统,但它们的基础代码99%是相同的。这些代码就像是一个个词汇,将之组合,就成了人与设备之间独有的交流语言,也就是加工工序。只有背熟这些代码,人机之间才能实现‘无障碍交流’。”唐伟峰说。
把CNC工艺流程比作人机对话的语言,“无障碍交流”算得上入门,“艺术地表达”却并非人人可为。
“40570”,是唐伟峰实现机加工“无障碍交流”迈向“艺术地表达”的代表作——不同于最常见的金属部品,“40570”是树脂件,这也意味着加工难度非比寻常。
“用对付金属件的办法来铣树脂件,成品从夹具上拿下来就变形了。刀的转速和进给量如果没找到合适的参数,不仅会导致部品表面毛糙、精度低,还会缩短刀具的寿命。”部件的材质已让当时正处于“新手期”的唐伟峰伤透了脑筋,更让其苦恼的是,树脂部件和其图纸要求,连班组里的老师傅也是头回遇上,讨教无门。
初生牛犊不怕虎。接到任务后,唐伟峰除了应对正常件的加工之外,所有时间都扑在了“40570”上。调整夹具力度、刀具转速、进给量、进刀速度、部件定位……直至将2块试验品铣得“体无完肤”,他终于找到了这件部品加工各方面的“最佳值”,3天后,“40570”成品终于诞生了。
“STOPPER”,专门设计夹具,解决因毛坯应力造成的加工误差,良率提升10%;“2907”,通过旋转装夹毛坯的第四轴,替换原先的铣刀轴旋转加工,让部品双面销孔精准定位,良率提升6%……5年间,在唐伟峰“一对一”改善工艺流程之下,近40个部品的良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原先不良率大于12%的关键材料,不良率已降至目前的5%以内,极大改善了品质状况。
“爱琢磨,爱钻研,甚至还有点爱钻牛角尖”——唐伟峰的这股劲头不仅用在了提高产品品质上,他还想方设法创新毛坯装夹的各种模式,进一步改善产线效率。
“部品加工不怕慢,就怕等。比如一批次部品10个小时的加工时间,可能有8个小时都用在了排队装卸上。”唐伟峰说。
唐伟峰观察发现,装卸部品耗时漫长,原因在于落后且单一的装夹模式。因此,他联合班组成员对部品加工率进行了摸排,针对如“3005”等生产数量多但加工率低的部品专门设计增加多组夹位,并创新使用撑块装夹,仅旋拧一次撑杆,就能夹紧所有毛坯——这样的创举,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操作工的劳动强度。
在应用多夹位制具的基础上,他又推进了“机外装夹”项目。形象地说,加工部件就好比往烤箱内装填蛋挞一般,“连盘带料”一块儿装卸,设备的稼动率从原先的68%一下子提升到了75%。
部品铣得好,成品做得快,部材在库周转率随之提升、在库积压金额因此下降……取得一系列成绩,唐伟峰还是“不过瘾”,又着手对部门内其余生产线横向展开优化攻关,目前已有2个新项目启动改造。
拿出比赛的劲头应对日常的工作,像呵护、培养自己孩子一样调教、优化产线效能。
“敬畏、奉献、严谨、耐心,这是我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唐伟峰沉浸在这个由各种加工参数构成的微米世界里,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与机器无声地对话,雕琢出一个“数控刀客”独有的匠心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