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网红食品:如何既“红”又安全

2025-03-19 09:16:37   

网红食品在让一些美食爱好者趋之若鹜的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也屡被曝光。近年来,网红食品“翻车”案例不少。

只有高端的定价,没有匹配的“身价”;只有响亮的知名度,没有大众的认可度。比如,2021年5月,蜜雪冰城个别门店被曝出存在篡改开封食材日期标签,违规使用隔夜冰淇淋奶浆、茶汤、奶茶等食材;2021年12月,媒体暗访揭露了星巴克私换配料标签,篡改保质期,使用过期食材;2022年1月,安徽省来安县小龙坎火锅店采购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被官方通报。此外,有消费者投诉某网红代餐品牌促销活动涉及虚假宣传;有消费者发帖投诉称某知名自热火锅产品的发热包突然爆炸;某热门品牌螺蛳粉也被消费者投诉吃出烟头……

无独有偶,曾经被追捧的上海当红餐饮品牌“一笼小确幸”,也因食品安全问题从各大餐饮平台消失;热卖的“三只松鼠”一款开心果产品在国家抽检中被检出霉菌超标,超出国家标准1.8倍。食品行业的老问题成为新兴市场的“绊脚石”。

食品安全是不能逾越的底线。这些被曝出食品安全问题的餐饮品牌不乏知名度高、规模大、门店多的,本应成为食品安全的“模范生”,却频频出现安全问题,让人大跌眼镜。

网红食品商家的营销策略更是五花八门。一方面,一些网红食品用高颜值吸引用户,加上利用朋友圈熟人关系、口碑传播的社交特性,发动营销公众号为其背书,知名度很快就能提升;另一方面,一些网红食品打着情怀、文艺、小清新等旗号,迎合人们追求新奇、跟风从众的心理。这也导致大多数消费者在选择网红食品时,容易重“颜值”而轻内在,忽视生产厂家、商家的合法资质等,为食品安全问题埋下隐患。

同时,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一些“网红”成为了流量,而并非质量保障。有的餐饮品牌借助网络营销炒作迅速扩大知名度,有的餐饮品牌创立之初就奔着快速“圈钱”而去,即所谓的“赚快钱”。虽然短时间内门店数量激增,但服务管理和质量控制能力明显滞后,发生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消费者协会此前曾建议,强化对网红食品及商家的巡查监管,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提高违法成本,建立健全相关产品生产者、销售者诚信追溯机制,对严重失信者予以公开曝光。对无视底线的相关经营者,无论流量有多大,都要依法依规“打板子”“丢面子”“伤里子”。

“网红”不是法外之地,要想让网红食品既“红”又安全,唯有多方形成合力,通过共同监管,使商家在产品质量上多下功夫,严把质量关,做良心食品,才能真正做到对消费者负责,才会收获消费者的长久青睐,才能由网红变长红。

据中国质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