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为何易陷保健品骗局?
2025-01-08 09:20:13
老年人易陷保健品骗局,因认知能力衰退、亲情需求高及负性生活事件致依赖感强。推销常用免费赠礼、亲情营销、夸大广告、线上讲座、疗养旅游等手段诱骗老人。
老年人深陷保健品骗局案例频发
近年来,老年人深陷保健品骗局的案例屡见不鲜。除了涉案 1.4 亿元的特大保健品养老诈骗案,还有众多令人痛心的例子。在广州,91 岁的蒙老先生被所谓的员工小燕以送油盐米面、接去喝茶为由,推销“药品”,前后花了 27 万元巨款,而这些所谓的“药品”只是普通食品。潘阿姨也被“名医”告知身体有严重隐患,可能瘫痪,吓得她花了 22000 元购买“药品”,这些钱差不多是她和老伴儿一年的退休金。
在上海,犯罪团伙以免费或低价旅游为幌子,高价售卖“神药”,280 余名老人被骗超 340 万元。他们打着入住五星级酒店、体验高端身体检测仪器的旗号,吸引老人参加旅游康养项目,实际上用成本仅 58 元一支的类似杏仁露的植物蛋白饮料和成本价 22 元一瓶的运动营养食品片剂,吹嘘成“包治百病”的神药,以千元以上的价格销售给被害人。这些案例充分显示了老年人在保健品骗局中遭受的巨大损失,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保健品诈骗的严重性和普遍性。
如何防止被忽悠
(一)子女多关心老人
子女应多花时间陪伴老人,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心理需求。平时多与老人沟通交流,分享生活中的趣事,倾听他们的烦恼。当老人身体不适时,及时带他们去正规医院就诊,给予他们专业的医疗建议和关心。例如,每周至少安排一次与老人的通话或见面,了解他们的近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据调查显示,经常得到子女关心的老人,被保健品推销商忽悠的概率大大降低。
(二)老人把钱存银行
老人应将钱存入银行,而不是放在家里。这样不仅能保证资金的安全,还能在需要取钱时多一道审核程序。取钱之前,先和子女联系,共同商量决策,避免因一时冲动而被骗子骗走钱财。银行作为专业的金融机构,有严格的安保措施和规范的操作流程,可以有效保障老人的资金安全。
(三)有病去医院
老人要树立正确的就医观念,身体出现不适时,及时去正规医院检查。千万不要听信“某某神医专治疑难杂症”,某某神药包治百病的虚假宣传。正规医院有专业的医生、先进的设备和规范的治疗流程,可以为老人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国家规定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物,不具有疾病预防、治疗功能,老人要正确认识这一点,避免被虚假宣传误导。
(四)提防虚假宣传
老人在购买保健品时,要提防迅速起效、治疗多种疾病、纯天然成分、最新技术等虚假宣传用语。一些非法保健品广告往往夸大产品功效,含有“绝对化”用语和不实承诺,欺骗、诱导老年消费者。老人要增强辨别能力,对那些声称有神奇功效的保健品保持警惕。可以通过查看产品说明书、咨询专业人士等方式,了解保健品的真实情况。
(五)妥善保存购物凭证
在购买保健品后,老人要索取并妥善保存发票、宣传单等凭证。一旦自身权益受到损害,可将协议、发票等作为维权证据。发生消费纠纷时,可先行与商家协商,协商不成可以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或拨打 12315 投诉。保存购物凭证可以为老人的维权提供有力支持,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