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老舍读书

2024-12-16 17:12:48   

刘广荣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散文家,有“人民艺术家”之称。他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2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讲学。回国后,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老舍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著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戏剧《龙须沟》《茶馆》等等,其作品语言质朴、幽默,雅俗共赏,享誉海内外。有一次,《人民日报》的记者采访老舍,记者问他:“您的小说、戏剧、散文等都写得很出色,有什么秘诀吗?”老舍指了指书斋里的书哈哈大笑,说:“秘诀嘛,没有!不过,我觉得要写好文章,读书非常重要。”

那么,老舍是怎样读书的呢?

首先博览群书。老舍在《著者略历》中写道:“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老舍又说:“我读书没系统。借着什么,买着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

老舍七岁读私塾,十岁进小学,后来念了半年中学,即考取了免费的北京师范学校。老舍经常读李白、陆游、苏曼殊、吴梅村的诗词,他一有空就看《红楼梦》《金瓶梅》等中国古典小说。老舍对鲁迅的著作爱不释手,曾当众朗读《阿Q正传》。此外,老舍也喜欢看外国的书。比如, 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歌德的《浮士德》,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等等。老舍对狄更斯佩服得五体投地,多次反复阅读其作品,每看一次,都有模仿的冲动。在英国讲学期间,老舍手捧英国威尔斯、康拉德、梅瑞狄斯和法国福楼拜、莫泊桑等的小说读了又读。老舍非常推崇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但丁的《神曲》,数种译本均看过,甚至读了不少评论但丁的文章。说老舍是“但丁迷”一点儿也不过分。他有时涉猎威尔斯和赫胥黎等的科幻小说。也许是写作需要吧,老舍也会经常翻阅《辞源》。

其次读书得讲究速度。老舍读书一目十行是常有的事。有些书不需要永久记住,可以快读;有些书写的东西司空见惯,读快点也无妨;有些书情节雷同,可以读得更快……老舍感叹:“读得很快,而不记住。”显然,这是一些无关痛痒之书。他还说:“读得快,因为我有时候跳过几页去。不合我的意,我就练习跳远……看侦探小说的时候,我先看最后的几页,省事。”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在快节奏的今天,读书如果慢吞吞,一年半载也看不完一本书,那是不行的。那些嬉笑怒骂、讽刺幽默或者休闲之书,我们可以从纷繁冗长的文字中抽出身来泛泛而读;那些与自己兴趣爱好以及职业相差十万八千里之书,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读其中的某些部分;那些可读可不读之书,我们完全可以一目几十行甚至一百行地看……

第三不要机械地从头至尾读一本书。老舍在《读书是一种享受》中云:“有些人读书,读完一本再换一本,我不赞成这种方法,我认为不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无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有一次,老舍早上读莎士比亚的戏剧集,但下午就没法读下去了;他只好拿起《高尔基传》看。读一本书太单一,读多一些书,可以减少审美疲劳。

第四,读专业或学术书最好能找相关的几本或者更多来阅读。老舍说:“读了一本文艺作品,或同一作家的几本作品,最好找些有关这些作品的研究、评论等著述来读,也应读一读这个作家的传记。”这样读书,能进入更深的层面,避免人云亦云,可以形成自己正确的观点,读书的收获肯定大。

第五读书只汲取其精华,不作批评。老舍做人低调,读书显得无声无息。他每天读什么书,从不告诉别人。他幽默地说:“一告诉就糟,嘿,你读《啼笑因缘》?……一批评就糟,尊家这点意见?”老舍觉得读完一本书自己心中有数就行了,脑海中飘过“印象甚佳”这几个字的就是好书。对写长篇巨著的老舍来说时间显得弥足珍贵,他哪有闲工夫去批评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