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东大街
2024-10-12 08:56:31
严世进
如皋东大街始建于南宋,东起外城河,穿过靖海门和碧霞路,经迎春桥,西至十字街,总长526米,宽2.5米。大街四面枕河,如处水绘画中,洋溢着美妙的诗情画意。南有内城河,北有运盐河,玉带河穿街向北而至水明楼下的洗钵池。明朝以前,运盐河由王家巷处东来,经迎春桥下,北流玉带河折而西去。街北人家的后门直达古运盐河下,人们看到运河帆樯林立,听到运河桨声不断。商家林立,商船相连,繁华景象,仿佛走入《清明上河图》一隅。
习习河风,从街头吹到巷尾,透着水凉,漾着水韵。水上的桥更是一道小景。迎春桥起初只是小木桥,后修建改为石拱桥,桥高3米,共有台阶33级。桥两侧镶嵌有石刻对联:“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如皋人俗称“好人桥”。桥下玉带河水波光粼粼,远处的六角亭中人来人往。
沿着东大街前行,我仿佛走进了旧时候的商业街。窄窄的街上,老字号列队齐整,颜料店、毛笔店、裱画店、汪德大布庄、徐大昌酱油店、恒昌南货店的叫卖声,仿佛回响在我的耳畔。
恒昌南货店,位于东大街107号,原名万元昌杂货店。据后人回忆,清咸丰三年(1853)由镇江籍刘潘二人接手该店后,改名“恒昌。”原有五进,现存四进。原有房屋100余间,后门在太平桥,在运河边设有专用码头。1956年,拆除店房前石库门。现存第二进门橽子店面房、天井、第三进敞厅3间,双盖细芯飞芳烛,边檐3间,通长粗壮整根圆木桁条。
依着东大街的南北走向,拐上一个弯,就是幽深幽静,别具一格,似乎带着一种文艺范儿的秀女巷。秀女巷因何得名还有一段佳话:据传在清代秀女巷大户频频,大家闺秀比比皆是。她们知书达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们心灵手巧,贴绒刺绣件件拿手。小巷女词人熊澹仙名传四方,受到文坛巨擘袁牧的赏识,作品收入《随园诗话》,领一代闺秀风骚。民间传有谚语:闻听悠悠琴,尽是秀女声;目染七彩色,笑问巷闺人。
我还常去迎春桥东的“李渔博物馆”走走,那是一座青砖黛瓦的小院子。400年前的李渔,就是从如皋石板街迈入兰溪、南京等地,完成一部部经典剧作。众多如皋元素(风筝、美食等)就像风筝一样,走进李渔的著作《风筝误》《闲情偶寄》,飞向世界的天空,不过那些元素的根就像风筝线永远连着皋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我站在小院门前,敬仰着头戴斗笠、手握书卷、淡定儒雅的李渔塑像,心中默念这位将如皋风筝放得更高更远的大才子。
踏着石板路,思绪在曲转悠回的历史长廊中,身上沐浴着暖暖的文化风,一路细看,一路思索,不知不觉,夕阳的余晖给大街披上了金色的外衣。从巷中,从河畔,从屋里,传来悠悠古曲,卿卿呀呀,是冒襄家戏班演过的曲目,又或是李渔的曲作,我已分不清,不过那肯定是如皋的曲调,故园的美声。一群穿着古典服装的小姐妹们,仿佛戏剧中的人物,有的手持画筒,有的手摇刺绣扇,有的手捧风筝,在河边观光游玩。从四面八方拥来的游客,摩肩接踵,靓女帅哥们有的啃着黄灿灿的老炉烧饼,有的嚼着香喷喷的延生果,乐在东大街……在这浓浓的烟火气中,古韵灵动活化,人们沉醉其中,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