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五万需还款十万 “蒙面”的高利贷让人上瘾
2024-08-30 10:47:39
“3·15以后,‘E卡’基本被封死,我的资金彻底‘转’不动了,和老婆坦白在网贷平台借款还有近10万元。”王鼎(化名)在高峰期曾经在5个变相高利贷平台借钱用于资金周转,最近不少平台被封停后,他被迫结束了“以贷养贷”的借贷循环。
事实上,不少借贷者都与王鼎有相似经历。除了投资失败、消费金额高,这些借贷者打开网贷“潘多拉魔盒”的原因各不相同,有因为网赌想要翻身回本的,有深陷杀猪盘被诱导借贷的,也有因为生意或投资需求、急需短期资金周转的。
但他们最终选择变相高利贷的共通点,即借贷资金链断裂,难以在正常渠道借到钱,最终寻求在变相网贷平台获取资金,饮鸩止渴。
王鼎表示,他在网贷平台的借款始于某个游戏充值,最开始是在正常的消费贷平台获得贷款,随着征信出现问题,他开始逐渐用“租机”套现。直到“租机”的信用条件也不符合时,担保系平台、回收系E卡平台成为了他最后的“退路”,而这些平台的实际年化利率通常高于50%。
记者调查发现,一开始就选择借变相高利贷的人并不多,大多是逐步“换挡”而来。
秦琪(化名)是从校园贷开始“入坑”的。2015年正是校园贷的高峰期,当时还在读大学的秦琪借入了多笔校园贷用于消费。
“当时有些兼职的方法赚钱很快,所以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还款能力。”秦琪称,从那时候开始,他就逐渐陷入了“以贷养贷”的困境。
后来,他的征信出现问题,工资也无法支撑“贷款循环”,只能接触“714高炮”(期限为7天或14天的高利息网络贷款)这类现金贷产品。到了后期,他也借了多家变相高利贷平台。“很多是‘以贷养贷’循环借的。”秦琪坦言,“一旦借上这类变相高利贷就很难有回头路了。”
深陷网贷旋涡后,有人拆东墙补西墙“以贷还贷”,也有人四处寻找可撸的“口子”。
王鼎3年多前涉足网贷平台借款,在一年多前,他开始“拆东墙补西墙”,辗转多个平台借贷。“以前收入比较高,借的金额也不多,基本可以还上。”王鼎告诉记者,近一年收入大降,于是很难“填坑”。为了避免被集中催收,他只能选择记录每个平台欠款的到期日,不断寻找新平台“借新还旧”。
与之相比,黎明(化名)已经放弃了全额还款的打算。
“高峰期赚百万,总想着回本,最后越陷越深。”黎明2013年毕业于全国某重点大学。上班不久,他开始参与国内白银现货、原油现货等高风险投资。高峰期最多赚了300多万元,全款在家乡买房买车。
然而,之后的大幅亏损让他措手不及。他先是试图通过信用卡套现、消费分期贷借款,以求翻本。但最终发现自己彻底还不上资金,于是选择从网贷平台套出资金,部分用于“以贷养贷”,部分用于生活。由于征信问题越来越严重,黎明不得不转向各类变相高利贷平台。目前,他在银行的借款约20万元,在各类网贷平台、变相高利贷平台的借款超过3万元。
借入变相高利贷的借款人规模有多大?目前还没有最新的官方数据。早在2020年8月,原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曾公开表示,网贷平台“还有借出的8000多亿元没有回收”。
对于这些借款人而言,被电话催收、贷款“滚雪球”已经成为生活常态。
网贷乱象的背后是相关主体的擦边球行为,以及金融资源的不平衡和不匹配。
一方面,近期,监管从严态势升级,不断“补差漏”。3月19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关于开展变相高息“现金贷”、“套路贷”等问题自查整改的通知》,要求会员单位对相关问题进行自查整改,合作机构涉及违规业务的,应敦促其立即整改,并暂停与其合作。另一方面,随着一系列变相借贷平台曝光,也有人认为,高利贷生态背后,存在个人、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有限等诸多问题。
如何尽可能减少“误伤”?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保障个人在正常渠道的借贷需求?李荻告诉记者,关键在于降低银行的服务成本。银行如能用较低成本获取中小微企业或具有“不良”特征的这类借款人的信息,并有效监督其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银行放贷意愿,避免误伤。
据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