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传统产业,“加”出新质生产力
2024-05-29 10:39:10


AI生成的智能工厂场景
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线
从广泛应用的视觉检测,到方兴未艾的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找到了自身大展拳脚的舞台,正在加速传统产业转型“焕新”。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各方的支持与培育。
给机器装上“大脑”,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
在南京长安汽车的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总装车间,AGV(无人搬运机器人)物料小车在线道上来回穿梭,给各个工序区间配送物料。就在不久前,该车间被评为“国家级5G工厂”。在人工智能赋能下,公司去年累计生产整车近10万辆,产值超百亿元,成为溧水首个产值破百亿企业。
走进扬子石化塑料厂EVA车间包装仓库,只见14台无人智能叉车在厂房内调度有序来回穿梭,将重1.5吨的货垛送入仓库指定库位。“这些智能叉车,每天能完成300吨产品的入库操作,相当于7个人工操作10小时的工作量,有效推动传统物流模式向现代物流体系转型升级。”扬子石化IT专家曹卫锋介绍。扬子石化打造的智能仓库应用场景实现EVA产品从生产下线到库区、库区到装货台整个入库和出库的无人化,进一步提升整个仓库运营及管理的综合效益。
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打造的城市轨道交通装备5G智能工厂,基于工业互联网对设计工艺等环节进行了全过程数字化改造,实现智能化生产与数字化管控。生产车间中,安全生产、人员配备等全生命周期数据,会通过5G网络实时传输至“数据驾驶舱”,协助工位长掌握产线制造进度、协调生产。生产线上,智能物流车根据工人指令及时送达物料。列车车厢总装完毕时,只要操控遥控器,车辆倒运就从“人推车走”变成了“车跟人跑”。
目前,中车浦镇已实现所有产线平均生产效率提升7.7%,组装、装配作业单车生产效率提升40%,数控中心自动化覆盖率达到93%。在工信部公示的2023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中,中车浦镇榜上有名。
近年来,江苏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通过大规模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打造江苏制造新优势。《江苏省政府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江苏新增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0家,新增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12家、示范车间501个,全国首批300家5G工厂中江苏有97家,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9年全国第一,江苏制造正加快实现“数智蝶变”。
各方“培土施肥”,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搬运上料到螺丝锁付,再到视觉质检和电路板焊锡……高效协同完成一系列高强度复杂精细生产工作的,是一个个搭载协作机器人的“柔性小工”。“柔性小工”产自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的长广溪智能制造(无锡)有限公司,这是一家数字化智能制造装备科技型企业,是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企业能够在人工智能领域“大展拳脚”,与“金融活水”源源不断的支持密不可分。
“去年,企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计划大规模量产协作机器人以及汽车智能部件。可业务快速拓展,研发及生产费用需求大幅增长,公司遭遇了流动资金短缺。”该公司战略中心总监陈世恒说,无锡滨湖区政府企业服务专员在了解到企业的难处后,第一时间帮企业与银行牵线搭桥。很快,中国银行、江苏银行和浦发银行派出支行行长和信贷经理组成的入企服务小分队上门服务,为企业量身定制“综合金融方案包”——包括500万元锡科贷、200万元人才贷和500万元普惠贷,三款产品皆为无抵押信用贷款,利率仅为3%左右,放款周期均在5个工作日以内。
“信贷资金真是‘及时雨’!我们立刻扩充研发团队、扩大生产规模,加大新一代车规级高速协作机器人的研发量产。”陈世恒介绍,目前,AGV复合机器人、人工智能视觉检测工作站、便携式焊接工作站等行业自动化解决方案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合作伙伴的生产线,今年公司产值预计达到1亿元以上,将实现同比翻番。
走进位于中国(南京)智谷的出门问问,入耳即是敲击代码的声音。作为中国最早布局AIGC领域的公司之一,出门问问早在2020年便切入这一赛道,开始研发中文版大模型。2022年,该企业完整推出集AI声音、AI写作、AI图片生成、声音和形象克隆等于一体的AIGC产品矩阵。
企业能够在人工智能领域“大展拳脚”,与园区源源不断的支持密不可分。“自总部落户南京以来,南京经开区持续‘培土施肥’。”出门问问副总裁秦飔表示,这几年,企业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项目申报等方面均取得长足突破,还在园区的帮助下获评江苏省独角兽企业。作为企业招股基石投资者之一的南京经开聚智科创投资合伙企业,背后就是企业总部所在地南京经开区。更重要的是,这里的智谷让企业如同置身创新“资源池”。“有时候在谷里散个步,大家突然有个项目想法,当天就可以组织人员对接,让想法落地。”秦飔说。
如今,智谷已成为人工智能企业开枝散叶、聚沙成塔的摇篮:集聚人工智能企业超500家,引育诺贝尔奖、图灵奖获得者及院士、教授等为代表的人才超百名,现有人工智能研发人员5000余人。由微软原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创办的“奇绩创坛”也在这里落户。
“这是我们研发的新一代智能操作机器人‘羚羊D200’,在电力、地铁、化工等行业能实现全场景无人值守。”在亿嘉和展厅,企业负责人指着一个通体灰黑、头上“长着”摄像头的机器人介绍说,“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机器人能自主判定操作结果‘拿主意’。”
在中国(南京)软件谷,浙大网新人工智能产业园、亿嘉和机器人产业园迎风而立,以诚迈科技、南京中科创达、天创机器人、睿悦信息等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及智能终端产业方向企业“聚木成林”。这里也成为南京人工智能产业的另一座“高地”。
应用加速落地,不断开拓新场景
近年来,人工智能已不再只是存在于科幻故事中的“空中楼阁”,而是实实在在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业采用率已达15%,市场规模约为14.4万亿元。
5月25日,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现场体验区向社会观众全面开放。和往年相比,今年的现场体验区里数字人产品大大增加,垂直应用大幅提升。通过装载不同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数字人可以实现和现场观众的双向交互。
在峰会现场,数字技术正在与文物的保护、利用、展示深度融合,许多沉睡的“文物”正通过数字化手段“活起来”。“比如说这幅清明上河图,采用了超高清采集,可以把整个画作无限放大,用我们的数字技术就可以看到很有意思的细节。”参展商翟芮说。
在扬州市江都区,人工智能已经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应用人才培养中大展拳脚。通过政府主导建设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基地项目,以扬州市江都区职教集团为载体,打造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基地,贯通从青少年科创教育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人工智能需求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人工智能训练师、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工业视觉系统运维员等产业实训课程覆盖数字经济产业链关键岗位的人才技能需求。
要想对苏州独墅湖大教堂进行扫描建模,需要多久?答案是:只需10分钟。苏州知至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余崇圣介绍,利用移动式全景3D激光雷达扫描仪,可以将现有的建筑扫描成空间资产,记录时间和坐标,对办公室进行三维建模甚至只要两分钟。
睡眠障碍惹人烦,AI也能帮上忙。“我们通过研发人工智能睡眠障碍互联互通平台,打通‘居家睡眠—社区睡眠初级中心—专科高级睡眠中心’三级诊疗体系,实现睡眠障碍诊断前、中、后全流程管理,具有全流程、全覆盖特点。”南京脑科医院蒋医生说。
“AI+工业”“AI+电力”“AI+交通”“AI+医疗”“AI+信息消费”“AI+文博”……人工智能只有赋能千行百业,结合各种场景,才能发挥出更大价值。据预测,2026年中国AI大模型市场规模将达到211亿美元,人工智能将进入大规模落地应用关键期。
宗禾